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25的文章

《把時間當作朋友》摘要筆記

  《把時間當作朋友》這本書我早在 2019 年就已閱讀完畢,當時將書中引發共鳴的內容一一摘錄下來,作為日後不時回顧的筆記。如何將一本書真正吸收、內化,甚至轉化為具體行動,其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書看完了,很快就會遺忘。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將書裡觀念實踐於生活中,並持續檢討與修正。這才是關鍵。 這兩三年間,生活中發生了不少變化,有些經驗恰好印證了書中的觀點,也有些值得進一步調整與改進。因此我重新節錄這些內容,挑選出特別有啟發性的段落,並加上標題,希望未來回顧時更加精簡明確,也能持續提醒自己。 🔹 認清現實,盤點資源 生活的本質就是這樣,你想要甚麼他不給你甚麼。擺脫這個死循環的方法只有一個,你給我甚麼我就用好甚麼,積累到一定程度我再去換能換的東西。要不斷想辦法運用心智的力量去識別那些死循環、惡性循環,然後在好像不可能的情況下跳出去。出者生、困者亡。 最壞的情況下,拿出紙筆認真面對自己之後的結果發現是"自己甚麼都沒有"。這也許令人氣餒,但要知道對任何一個正常人來說,"還有時間"、"還有精力"、"還有正常的智商"就已經足夠了。只要努力,只要情分,機會總是存在的-這一點必須相信,也最好對他確信無疑。 🔹 確認方向,甄別現實 與時間做朋友的方法很簡單: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情。 最可怕的不是效率不高,而是乾脆做錯了事情。如果做的事情是錯的,效率越高結果愈壞。如果做的事情是正確的,那怕效率低下也不怕,因為做一點是一點,多收穫一點,多進步一點,進而動力就更強一點,進而更容易持續地做下去。 如何判斷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確?最核心的判斷只有一個:看它是否現實。幾乎一切愚蠢的行為都來自否定現實逃避現實。只有接受現實,才可能做到腳踏實地,避免心浮氣躁、好高騖遠。如果我們把成功樸素地定義為"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情,並在最後期限之前漂亮地完成"的話,那麼,大多所謂的時間管理技巧實際上發揮不了多大的作用,只不過是花拳繡腿而已。而真正有用的都是簡單而又樸素的道理,比如"現實只能接受"。 🔹 無所畏懼,直接開始 做事拖拉最本質的原因在於恐懼—-無論是來自內部的,還是來自外部的。 做事的時候,肯定會遇到困難,越是有價值的事情,困難越多越大。遇到困難的時候,心平氣和地面對就是了,因為已經知道那只不過是生活常態。有時我們花費了很多時間精力依然沒能夠解決...

工作中好好說話

  上週,前公司專案的同事A突然用 Line 聯絡我問一些事情。雖然我已經離職一段時間,還是盡力根據自己了解的部分幫他解答、提供建議。聊著聊著,也順便關心了他的近況,甚至聊到了一點職涯規劃。沒想到最後,他對我小吐了一下苦水。 原來,接替我職位的同事B,職級比我高,當初交接時感覺人還不錯。但同事A說,B在交辦事情時的語氣讓人很不好受。不但搬出主管的名字來壓人,還順便念了一下 A 當初怎麼把東西搞不清楚。 我看了一下郵件截圖,其實只是供應商搞錯,丟了幾個問題給 B,而 B 就直接轉派給其他部門同事處理。但對 A 來說,這些事情其實已經不是他負責的專案範圍了。能額外幫忙已經算不錯了,還要被唸,當然會不爽。更何況兩人職級不對等,也不能直接回嗆,只能悶著。 我以為我玻璃心 工作這麼多年,我也遇過不少類似情況。尤其在大公司裡,各部門之間需要協作,衝突難免發生。曾經我也在跟主管報告壞消息時被洗臉,或是莫名其妙地被批評。那時候我還很菜,有時候真的會懷疑自己到底哪裡做不好。直到跟其他同事聊天才發現,原來那位主管對很多人都一樣。這才稍微釋懷。我開始試著更客觀地檢視自己,哪些是我真的需要進步的?哪些又是別人情緒的投射?學著不要因為幾句話而焦慮太久,也慢慢建立起對自己工作的信心。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有一次,我接替離職同事的位置,要帶領幾位即將資遣的同仁。當初交接時聽說他們「不好帶」,但實際相處下來,發現其實他們的表現還不錯,甚至在我離開前,我們還一起聚餐。工作時,我常常在心裡想:「要怎麼跟他們說話,才不會讓人覺得我居高臨下?以前聽過哪些不好受的話,自己就絕對不能講出來。」其實離職的同事也是個老實好人,照理說關係不會這麼僵。後來才體會,工作氣氛差,有沒有站在對方立場、說話的方式不對才是主要原因。 向上管理,說話技巧 在前公司調部門之後,我才真正體會到「向上管理」的重要。不只是要定期向主管回報進度,還要學會怎麼報告壞消息、怎麼有策略地尋求協助。有時候,甚至連要向高層簡報時,都得事先打聽對方的偏好、可能會關注什麼問題,提前準備。離職前那段時間,我經常在心裡揣摩:和其他部門協調時該怎麼說?向主管報告該怎麼講?即使不是每次都順利,但也漸漸能夠見招拆招。雖然最後我選擇離開那個戰場,但那段經歷,讓我在溝通策略與職涯選擇上都有了不少反思與收穫。 好好做事,好好說話 工作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