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時間當作朋友》這本書我早在 2019 年就已閱讀完畢,當時將書中引發共鳴的內容一一摘錄下來,作為日後不時回顧的筆記。如何將一本書真正吸收、內化,甚至轉化為具體行動,其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書看完了,很快就會遺忘。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將書裡觀念實踐於生活中,並持續檢討與修正。這才是關鍵。 這兩三年間,生活中發生了不少變化,有些經驗恰好印證了書中的觀點,也有些值得進一步調整與改進。因此我重新節錄這些內容,挑選出特別有啟發性的段落,並加上標題,希望未來回顧時更加精簡明確,也能持續提醒自己。 🔹 認清現實,盤點資源 生活的本質就是這樣,你想要甚麼他不給你甚麼。擺脫這個死循環的方法只有一個,你給我甚麼我就用好甚麼,積累到一定程度我再去換能換的東西。要不斷想辦法運用心智的力量去識別那些死循環、惡性循環,然後在好像不可能的情況下跳出去。出者生、困者亡。 最壞的情況下,拿出紙筆認真面對自己之後的結果發現是"自己甚麼都沒有"。這也許令人氣餒,但要知道對任何一個正常人來說,"還有時間"、"還有精力"、"還有正常的智商"就已經足夠了。只要努力,只要情分,機會總是存在的-這一點必須相信,也最好對他確信無疑。 🔹 確認方向,甄別現實 與時間做朋友的方法很簡單: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情。 最可怕的不是效率不高,而是乾脆做錯了事情。如果做的事情是錯的,效率越高結果愈壞。如果做的事情是正確的,那怕效率低下也不怕,因為做一點是一點,多收穫一點,多進步一點,進而動力就更強一點,進而更容易持續地做下去。 如何判斷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確?最核心的判斷只有一個:看它是否現實。幾乎一切愚蠢的行為都來自否定現實逃避現實。只有接受現實,才可能做到腳踏實地,避免心浮氣躁、好高騖遠。如果我們把成功樸素地定義為"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情,並在最後期限之前漂亮地完成"的話,那麼,大多所謂的時間管理技巧實際上發揮不了多大的作用,只不過是花拳繡腿而已。而真正有用的都是簡單而又樸素的道理,比如"現實只能接受"。 🔹 無所畏懼,直接開始 做事拖拉最本質的原因在於恐懼—-無論是來自內部的,還是來自外部的。 做事的時候,肯定會遇到困難,越是有價值的事情,困難越多越大。遇到困難的時候,心平氣和地面對就是了,因為已經知道那只不過是生活常態。有時我們花費了很多時間精力依然沒能夠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