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初頭的歲數,我在2025年初辭掉工作。過去這一年,雖然工作家庭兩頭燒,但還是利用零碎時間寫寫東西,整理思緒,慢慢想清楚自己現階段最想要的生活和工作模式。還好這幾年一直有在關注職場動向、定期更新履歷,最後順利轉換跑道,成功跳槽到新公司,算是為自己開啟了新的階段。 為什麼離職 其實早在兩、三年前就已經有提離職的打算,當初的想法是「薪水不高、部門人多、分紅餅小」。要有好的考績、做到想做的專案,其實很吃運氣。幹了幾年雖然薪水有調,但這幾年通膨漲幅也大,跟科技業比起來更是天差地遠。嘗試投了幾次履歷並且經過幾次面試,能夠找到的工作,內容性質差不多、薪水漲幅也有限。深刻體會到自己的「市場價值」—— 原來,我的取代性很高。 後來,選擇以內部轉調來增加自己籌碼。不過,新部門因為長期外派,平日無法返家顧小孩。算一算,整體CP值不高。加上部門主管的工作生活模式與自身未來設定不同,因此,去年底積極投了幾份履歷。也很幸運換了離家近的公司。 前份工作的思考 回顧這份職涯,兩個部門差異蠻大的。所學以及體會完全不同。幾點紀錄如下: 除了自己的專業,還要能理解「別人的專業」 在專案協調角色中,除了自己的專業,其他部門的專業,要懂得比自己以為的深入。因為這樣才能一窺專案的全貌,小到任務的分配、權責的劃分,大至預算統整、執行決策等。皆有賴這些跨領域知識累積作為背景。如果時間許可,至少別部門的訓練教材要能翻過。 向上管理的「魔鬼細節」 我的直屬主管年紀只比我大一點,但他能夠在這個年紀就坐上這個位置,絕對不是偶然。有次在做給高層的簡報時,直屬主管看了看後,提點了字要放多大、內容要如何精簡、哪些部份是大家會看的,其他不要貼太多。因為高層主管眼睛不好,會議當天,其他部門因為字太小被點名,現場修改放大精簡後才能繼續,而我們這裡順利過關。我直屬主管年紀較別部門更高職位職等的長官小不少,但此類職場中的**「魔鬼細節」**把握度更好。這就是他厲害的地方。 人脈就是影響力 我的個性比較怕麻煩別人,工作上協調、統整時,常常得請別部門幫忙。有時候,對方無暇兼顧,主管又急著要東西,此時,壓力會集中在自己身上。如何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叫得動其他部門的人,其實有賴於平常做事時人脈的積累。例如,多幫助其他同事,有辦法為其他人提供價值等。累積久了,這部分就是無形的「人脈存摺」。 早點搞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