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為什麼離職
其實早在兩、三年前就已經有提離職的打算,當初的想法是「薪水不高、部門人多、分紅餅小」。要有好的考績、做到想做的專案,其實很吃運氣。幹了幾年雖然薪水有調,但這幾年通膨漲幅也大,跟科技業比起來更是天差地遠。嘗試投了幾次履歷並且經過幾次面試,能夠找到的工作,內容性質差不多、薪水漲幅也有限。深刻體會到自己的「市場價值」——原來,我的取代性很高。
後來,選擇以內部轉調來增加自己籌碼。不過,新部門因為長期外派,平日無法返家顧小孩。算一算,整體CP值不高。加上部門主管的工作生活模式與自身未來設定不同,因此,去年底積極投了幾份履歷。也很幸運換了離家近的公司。
前份工作的思考
回顧這份職涯,兩個部門差異蠻大的。所學以及體會完全不同。幾點紀錄如下:
-
除了自己的專業,還要能理解「別人的專業」
在專案協調角色中,除了自己的專業,其他部門的專業,要懂得比自己以為的深入。因為這樣才能一窺專案的全貌,小到任務的分配、權責的劃分,大至預算統整、執行決策等。皆有賴這些跨領域知識累積作為背景。如果時間許可,至少別部門的訓練教材要能翻過。
-
向上管理的「魔鬼細節」
我的直屬主管年紀只比我大一點,但他能夠在這個年紀就坐上這個位置,絕對不是偶然。有次在做給高層的簡報時,直屬主管看了看後,提點了字要放多大、內容要如何精簡、哪些部份是大家會看的,其他不要貼太多。因為高層主管眼睛不好,會議當天,其他部門因為字太小被點名,現場修改放大精簡後才能繼續,而我們這裡順利過關。我直屬主管年紀較別部門更高職位職等的長官小不少,但此類職場中的**「魔鬼細節」**把握度更好。這就是他厲害的地方。
-
人脈就是影響力
我的個性比較怕麻煩別人,工作上協調、統整時,常常得請別部門幫忙。有時候,對方無暇兼顧,主管又急著要東西,此時,壓力會集中在自己身上。如何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叫得動其他部門的人,其實有賴於平常做事時人脈的積累。例如,多幫助其他同事,有辦法為其他人提供價值等。累積久了,這部分就是無形的「人脈存摺」。
-
早點搞懂公司的「遊戲規則」
剛進公司時,我以為要把專注把分析與設計做到好,弄懂所有學理,才能證明自己是最厲害的。但後來才發現,公司的核心是「整廠規劃設計建造」,而不是單一技術。過度鑽研某些細節,反而可能耽誤進度。有的案子,公司甚至從一開始就決定外包設計。
盡早了解公司各部門職責、流程等。最直接好處是,有問題的話,知道要去哪找答案。至於了解流程主要目的就是知道公司獲利跟哪個部門的決策最有關係。通常對公司獲利影響愈大的部門,薪資成長空間也較高,但相對壓力也更大。此部分端看自己的職涯選擇。但要做出選擇前,要能先有個輪廓。
職涯的下一步
中年的人生階段,工作年資快20年。人生已經走過至少一半的時間。職涯初期如果沒有抓到高收入產業或是升遷管道。賺大錢或是翻轉階級的可能性非常低。年輕時,我們用時間換錢;但到了中年,你會發現,「錢買不回時間」。新工作的節奏較慢,目前打算過好日常的小日子,帶好孩子、吃的健康。利用空檔,盡量補足職涯發展上的短版。思考除了本業,有沒有第二專長的可能?如何在「穩定」與「成長」之間找到平衡?
留言
張貼留言